露天潜孔钻机系列

不创新就是等死 潜孔机械行业亟待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

时间: 2024-04-14 19:29:25 |   作者: 露天潜孔钻机系列

  2014年,中国经济提高速度趋缓已成为各界共识,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和国际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陷入产能过剩泥潭的中国钻机 潜孔冲击器行业将如何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从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中突围,并在与新兴经济体的竞争中建立比较优势,已成为关系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2014年,中国经济提高速度趋缓已成为各界共识,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和国际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陷入产能过剩泥潭的中国钻机/潜孔冲击器行业将如何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从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中突围,并在与新兴经济体的竞争中建立比较优势,已成为关系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日信证券财富管理部总经理吴煊表示:“钻机/潜孔冲击器行业是一个强周期性行业,它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紧密相关,未来增速持续放缓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必然要度过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转型期。”

  2011年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已转为追求质量效益、节能环保和集约高效。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以固定资产投资为拉动的钻机/潜孔冲击器行业将长期面对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和竞争加剧的环境。在2013全球钻机/潜孔冲击器产业大会暨50强峰会上,身为国内钻机/潜孔冲击器行业翘楚的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也曾对媒体抛出他的“中速心态论”。

  王民表示,随着行业发展速度的变化,应该从快速地增长时期的高速心态调整为中速心态。他说,尽管世界经济仍然不稳定,比较低迷,但是发展仍是主旋律,机会还是很多。特别对中国的企业来讲,它已经从一个扩张型转变到一个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阶段。

  在“2013全球钻机/潜孔冲击器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上,中国11家企业上榜,美国为8家,日本11家,德国5家,瑞典3家,韩国2家,芬兰2家。前15强企业中,3家中国企业徐工集团、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分别位居第5位、第6位和第10位。然而,在这些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频频登顶国际制造业排行榜、大手笔进行海外并购、投资设厂的同时,中国钻机/潜孔冲击器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却严重依赖进口,长期受制于人。

  “比如说钻机/潜孔冲击器和汽车产品,不仅我国主机(整车)产品的品牌溢价能力远低于国际知名品牌,国产品牌采用的液压件、电子科技类产品等关键零部件也严重依赖进口”,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奇瑞重工董事长王金富如是说。

  王民表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与积累,中国钻机/潜孔冲击器行业解决了90%的难题,但最关键的是要攻克最后的10%。“这就如同攀登珠穆朗玛峰最后的几百米,需要聚集更大的力量,用更多的财力、智慧和人才,把最后几百米和10%的难题解决。这个难题不解决的话,始终被人遏制。”我们要生存,活得更好,就一定要进行创新,不创新就是等死。

  “尽管经济减速使行业十分艰难,但这对钻机/潜孔冲击器来说并不是件坏事,大家正好可以借此冷静下来,理理未来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挤水分、调结构、抓创新。”王民表示,行业发展减速,其实是理性回归的表现。“钻机/潜孔冲击器行业的春天永远都在,所以对于徐工的未来,我始终非常乐观。”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美国展会上,中国钻机/潜孔冲击器工业协会秘书长苏子孟在参观徐工集团时表示:“此次美国国际钻机/潜孔冲击器展,以徐工为代表的中国本土钻机/潜孔冲击器企业不仅带来了丰富多样、高品质的产品,在展场的搭建与布置上也是别具一格,充分彰显了中国钻机/潜孔冲击器制造的发展实力,相信未来海外市场将成为中国钻机/潜孔冲击器行业发展的强劲增长点。”

  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开放与改革相伴而生、相互促进。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在国际市场汪洋大海中搏击风浪,倒逼深层次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那么,怎么样才能解决中国钻机/潜孔冲击器行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说:“一方面要对中小配套企业的能力进行提升,重点培育一批强、精、专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要对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进行相对有效投入,填补产业链上的空白。”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重工总经理王金富表示,政策环境、技术、人才是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当中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国家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公司进行创新,鼓励以企业为龙头,联合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形成新型的创新主体。此外,创新最重要的还是人才,要在影响国家安全的支柱产业方面做更多的人才储备和开发。

  詹纯新也建议国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合适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跨行业的关键、共性研发技术平台和联盟,从横向打通产业链,加快钻机/潜孔冲击器行业转型升级。

  对此,吴煊认为,三方共建平台无论从国家战略高度、企业减少相关成本还是高校经济科研实力的提升来看,都是值得推动、多方共赢的。如果仅仅依靠国家补贴公司进行相关技术研发,成本会非常高,效果也不见得满意。

  不过,吴煊强调说,这个想法虽好,但能不能持续合作下去才是决定未来是否成功的关键。他认为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从以下三点来推动:一是逐渐减低对外购零部件的采购量;二是对民族品牌要求做新技术强制试点;三是通过中外合资方式来引进关键技术,实现互利合作。

规格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