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安徽青年报】安徽理工大学为大学生科学技术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

  6月3日至5日,第七届安徽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安徽理工大学举行。在这场我省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层次最高、顶级规模的盛会中,安徽理工大学选送的五个科技发明制作类项目和一个哲学社科类项目,共斩获五个特等奖、一个一等奖,充分体现了该校学生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担当精神,以及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科学情怀。

  随着地下交通的大规模发展,现有的地下轨道检测系统不足以满足对安全的需要。因此,急需一种能够实时、在线、准确监测轨道形变的系统。该校能源与安全学院“宇创团队”的参赛项目——地铁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及工作状态预警系统便因此而生。

  该作品采用高速公路使用的自由设站边角交会网的工作原理来建立基准,选取棱镜及全站仪作为基准的校准工具,依据超声波测距的原理,采用超声波测距仪作为隧道结构收敛变化的量测工具,率先在地铁围岩上搭建测距系统来进行信息收集,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整条地铁线路的围岩形变及轨道的动态变化,最终达到预防事故发生及模拟围岩和轨道长期沉降曲线的双重目的。

  团队负责人丁宇介绍:“这就是地铁轨道变形监测的实时模拟轨道模型,采取全透明、无误差模拟的形式展示模型实时监测、定位追溯、警报联动、远程控制、数据分析、统计报表的智能一体化系统,同时采用了无线传输、实施精准警报等创新点。预警系统能提高地下轨道交通的安全性。”

  该校土木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四年级学生郭超的作品是《公共建筑中央空调新风节能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如何让空调更节能。”郭超笑着说。

  该作品的技术设计与传统中央空调定新风量系统相比,具有几个维度的明显优势:通过“一种基于CO2浓度传感器监测和分段调控新风流量系统”,时时检测室内人员密度变化来控制回风和新风用量;利用碱石灰净化吸收CO2技术,过滤网同时过滤人体代谢的微量废气,进一步提升回风用量;加设冷凝水回收装置,造价低廉的高效率热交换器将回收的冷凝水和室外新风进行第一次热交换;采用高精度风量调节装置,使用变频风机;采用高效率热交换器和减轻新风机组负荷压力。

  初心不变、实践不停是郭超的团队一路披荆斩棘走到现在的秘诀。郭超和记者说,在实际的生活中,普通的空调通常会出现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情况,而他这次想到的空调节能技术是能够准确的通过室内人员的数量实时匹配新风量,进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他的团队在空调回风管内配置了二氧化碳净化器,保证了空气质量。

  面对作品进入省赛并获得特等奖的结果,郭超表示:“我对结果并没有太多想法,我认为做任何事都应保持一种正在进行时的状态,踏踏实实地去做,这样无论结果是什么都不后悔。”

  作为一所以煤矿工业为特色的学校,以机械工程学院学生邓月飞为代表的团队设计出一款全自动智能液压煤矿钻机。“现在市面上的煤矿钻机主要是人工续杆,安全性低,效率低,耗费人力。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在煤矿行业上可不行,我们要用最少的人完成最高效的工作。”邓月飞说。

  淮南市多煤矿,邓月飞和他的团队因地制宜,在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到相关企业调研,敏锐地发现了煤矿井下瓦斯治理方面能改进的地方,提出了中部续杆新思路,并设计出一种钻机新机构。让钻机具有续杆功能,排除老式钻机换杆时带来的安全风险隐患,更安全,同时大幅度的提升了工作效率。该项科技发明共申请了国家专利八项,其中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发明进入实质审查一项。

  该作品解决了煤矿开采过程中瓦斯治理关键设备——钻机普遍存在自动化程度不高、工作效率低、安全性能差等问题。“我们这个设备工作时七个单元相互配合、协调动作,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钻机的安全性能和钻孔效率,为煤矿钻机的自动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不但可以开设瓦斯抽排孔,还可用于隧道挖掘、地质勘探孔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作品展示现场,许多人被有着卡通龙虾外壳的神秘机器人吸引了目光,这件萌物是该校“筑梦者”团队的作品“水上智能巡航机器人”。队员褚林伟介绍说:“我们的机器人是集水质监测、垃圾清洁及溺水救援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水上巡航设备,由发动机和太阳能电池板共同提供动力,同时携带摄影设备、救援装置。”

  记者注意到机器人的救援装置由多组弹性夹并排组成,末端安装着压力传感器来监测压紧力。进一步了解才知道是为了更好地贴合溺水者,避免造成二次伤害。机械工程学院学生汤清淞介绍,水上机器人在工作中会通过GPS沿S型路线自动巡航,在巡航过程中,通过双链条刮板机构将垃圾回收到垃圾回收箱中。同时,水质监测部分会对不同深度的水质进行仔细的检测,如若不达标会抽取到试管中,带入实验室做二次检测。当机器人感应到生命体征时,会立即发出警报,工作人员可通过实时接收的影像来操纵设备实施救援。

  记者了解到,该作品是集水上垃圾清洁、水质检测及溺水救援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水上巡航设备,可根据监管水域面积确定机器数量。作品结构紧密相连、功能实用、成本较低,采用卡通龙虾外壳及尾部展开式设计,可成为水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适用于景区、游乐场、主题公园等场所,具有较大的市场价值及良好的推广前景。

  该校机械工程学院2015级研究生丁恒的作品《计数识别式寄存取快递库》瞄准了快递市场。“我们在第一代的基础上,利用高度空间和光电传感器计数原理,通过编程实现控制,实现了快递的自动寄件功能,这是我们作品的一大创新点”。

  在第七届全国机器设计创新大赛上,该团队的第一代作品《智能立体旋转快递存取库》就获省一等奖成绩。而相比第一代产品,第二代产品能够识别寄件的大小尺寸,装置上纵横交错,分为第一层、第二层,甚至更多层,摆脱了高度上的限制,而且具有扫码支付功能,实现了自动化。这个三米长、两米宽、一点九米高的“大家伙”从空白的探索,到设计纸上的三维模型,再到成品的问世,丁恒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大量心血,“几乎每天都忙到深夜1时多才能睡觉”。每一个精密部件的设计、各个部件的组合与焊接都要靠手工完成,光控制柜的接线就花了两天的时间才完成。

  记者获悉,该作品立足于解决市场上快递柜存在的存取效率低、快递存储量少且无寄件功能、智能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采用计数识别方式代替传统的扫码方式,识别效率高,可靠性高,集快件称重、自动计费与支付功能为一体,利用多组传感器交错布置方式,识别不一样的规格尺寸快件,实现智能分层,可最大提高空间利用率,具有技术新、功能全、容量大等特点,适用于高校、小区、写字楼等人流量大和人口密集的场所,应用前景广泛。

  作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安徽理工大学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积极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作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汇聚创新创业资源,构建创新创业平台,完善创新创业体制,全面服务大众创业,大力推动万众创新,为怀揣创新、创业梦想的学生照亮新长征路,逐步形成了“意识培养,知识探究,能力提升,人格塑成”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和“前端土壤育苗→中端载体培养→后端平台输出”的育人工作格局,先后培养出“小平科学技术创新团队”、“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创新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和省“创新之星”、“创业之星”等优秀“双创”典型代表。

  近年来,坚持把创新创业摆在核心位置,统筹谋划。学校立足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贯彻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聚焦“双创”,提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编制“‘十三五’本科生教育发展规划”等,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和任务要求;坚持实施“双创”“一把手工程”,设立大学生科学技术创新专项经费、大学生创业基金,年均投入500万元,制定实施《创新创业实践与素质拓展学分认定细则》、《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管理及奖励办法》、《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生创业基金使用与管理办法》等41项制度,搭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四梁八柱”,使之成为全校意志,为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创造条件。

  坚持把学生作为“双创”主体,集中发力。注重发挥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主体作用,完善人才教育培训方案,建立全覆盖、全过程、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格外的重视创新创业文化对开展“双创”活动的积极推动作用,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网站和微信平台,成立创新创业导师团,组建创新创业社团和兴趣小组,持续开展“科学技术创新节”、“创业大讲堂”等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思想与文化的催化、互动与交流,通过前端土壤的育苗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格外的重视各类中端载体对“双创”人才教育培训力度的重要推动作用,创建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工作室和创客工作室,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设《走近创造学》、《应用创造学》教育课程,举办GYB、SYB模拟实训及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专利培训,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竞赛,年均参加“双创”活动的学生人数达两万余人次,有效地将学校的学术研究优势转化为人才教育培训优势,充分的发挥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互相促进作用,合力构建科学、可持续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使创新创业成为凝结在学生血液中的一种精神。

  坚持把资源集聚作为重要保障,持续改进。积极整合集聚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要素资源,打造协同创新、工程试验、公共服务等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学校建有省部级以上平台54个、大学生创业园2个、创业孵化基地142个、实践基地351个,以平台所聚集的资源、能力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支撑与辅导,以平台所汇聚的需求拉动大学生释放创新创业潜能。

  坚持把成果产出作为目标抓手,确保成效。近几年来,通过前端土壤的育苗再到中端载体的培养,学校在创新人才教育培训、科研人才储备、竞赛获奖、学校声誉、专利论文科研成果、成果产业化创业项目等后端平台输出多个角度取得了突破和进展。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学技术创新及学科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一千余项,发表论文两千六百余篇,授权专利一千六百余项。大学生“双创”成果产出成效显著,示范带动效应日益显现。

  上一条:《中国煤炭报》精准开采,许煤炭一个美好未来下一条:【中青在线】第七届“挑战杯•中国联通”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落幕

  3月14日上午,学校党委在舜耕会堂召开全校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会议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部署我校贯彻落实工作。校党委书记郭永存主持会议并讲话。刚从北京载誉而归的全国人大代表、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袁亮院士传达全国两会精神,为师生上专题思政课。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余玉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董雨,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

  10月21日上午,学校在至诚体育场举行2023级学生军训成果汇报暨总结表彰大会,参训学员身着戎装,向军训这堂“大学必修课”,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校军训工作领导组副组长宫能平、董雨、王先江,承训部队驻校首长出席大会。校党委武装部部长方运纪主持会议。会场随着学生方阵摆出“10、9、8、7……”数字倒计时字样,军训汇报表演真正开始。花样操方阵摆出“校徽”“安理”“1945-2023”“78”“团结、奋...

  9月14日上午9时,我校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在至诚体育场隆重举行。10000余名新生怀揣青春梦想,在安徽理工大学开启人生新航程。开学典礼现场淮南市委副书记、淮南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志强,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世森校友,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霍邱一中校长杨明生,国家级人才、我校94届煤田地质专业校友潘响亮,校党委书记郭永存,党委副书记、校长袁亮院士,党委常委、副校长宫能平、董...